老兵吴洪甫。 记者 陈建宇摄
□记者 邢 云 吴 韬
秋意渐浓,冀南平原丰收在望。
广宗县槐窝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循着村民指引,一座门口挂着“光荣之家”牌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
“老吴,来人了。”
掀开门帘,一位老人走出来。面对我们,他把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满手老茧,眼神坚定,时光雕刻的面孔上,岁月刻入一道道皱纹深处。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77岁的老人,50多年前,曾与战友携手两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谁又能想到,这位国家的一等功臣退役后严守机密,无怨无悔“隐姓埋名”37年。
他,就是吴洪甫。昔日军中英雄,今日一介农夫,但眉宇中神情里,豪气犹在。
●两次参与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
“你个‘吴大胆’,真成了导弹上的眼睛!”
一张褪了色的黑白照片,至今被老人珍藏。那是他在军中最为光荣的影像,也是当年部队留给他最为珍贵的时光。
“最右侧从上往下数第三排,看出来了吗?这个小伙子就是俺。”吴洪甫说。
只见照片上那个年轻人一身戎装,英姿飒爽。
那是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全体官兵的合影。
与那时比,吴洪甫老了,但眸子中依然透着军人的豪气。
1959年12月,18岁的吴洪甫作出抉择:出槐窝,当兵去!第二年,通过选拔,他成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的一名新兵,担任标图员。
标图员是地空导弹部队的关键岗位,战斗中要根据敌机空情信息准确快速计算目标航迹,为指挥员最终决策及发出歼敌命令提供依据。
“标图就是在和飞机赛跑,迟标1秒、错标1厘米,空中目标就会偏出很远。”吴洪甫说。
二营历史上曾3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其中两次,吴洪甫直接参与。
“飞行高度2万米……”1962年9月9日7时30分,一架U-2直冲江西南昌上空而来。吴洪甫和战友们迅速进入一级战备。
8时25分,敌机进入二营火力范围。
“28,21,8。”导弹指挥车上,盯着屏幕上的光标,吴洪甫快速测算出发射距离、杀伤范围、航路捷径,并迅即传给指挥部。
“放!”
伴随短促有力的指令,3条火舌射向天空。
“砰!”的爆炸声瞬时传来——我军首次击落U-2的纪录就这样诞生了!吴洪甫等人因此荣获提前晋衔奖励一次。
没过多久,U-2上有了预警装置,我方雷达波束刚一锁定,其便自动察觉,好几次逃出火力网。
针对新情况,我军设计出“近快战法”:将标图员的测算时间由之前的18秒压缩至8秒,近距离发弹,让敌机插翅难逃。为实现这一目标,吴洪甫和战友们把飞机飞行高度、航线距离等常用的100多个数据烂熟于心,一旦得到空情信息,便可“看、算、报”同步进行。
进西北、下江南、战荒漠、斗山川,吴洪甫和战友们在无人区开辟阵地,在大山中挑战生存极限,等待U-2再次出现。
1963年11月1日上午,江西省上饶上空,吴洪甫和战友们再次捕捉到U-2踪迹。虽然指挥所测算的数据显示,敌机未在杀伤范围,但吴洪甫测算的数据却与之不同,他迅速标图并汇报:“三发必中一发!”
“砰!砰!砰!”所有人屏住呼吸,眼睛盯紧屏幕。
“第一次用新战法,一定要打下来。”短短十几秒,突然变得漫长——吴洪甫心跳加速,手心隐隐出汗。
忽然,显示屏上那个光标停止闪现——“近快战法”首次成功应用于实战。二营沸腾了!
结束战斗时,营长岳振华如释重负地在吴洪甫右肩上拍了一下:“你个‘吴大胆’,真成了导弹上的眼睛!”
U-2再次被击落,中央军委、国防部授予吴洪甫等人个人一等功、二营全体官兵集体一等功;二营也被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
●坚守“两个不能”“埋名”乡间37年
“咱应了的事就得做到。”
1965年2月,吴洪甫退役了。
临行前,岳振华特意找到吴洪甫和其他一同退役的战士谈心。
“咱是‘英雄营’,回家后谁都不许给部队丢脸。”岳振华语气严肃,“不能泄露国家军事机密,更不能给地方添麻烦,地方不安排,谁都不能闹意见,能做到不?”
“能!”众人一口回答。
接着岳振华将目光投向吴洪甫,“能做到不,小吴?”
“能做到!”吴洪甫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保证能做到!”